第一次推开信宜市政府大院的铁门时,老张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这位跑遍大半个中国的建筑商瞪大眼睛,看着眼前斑驳的三层小楼,水泥外墙已经泛黄,木制窗框上的绿漆剥落得一块一块的。
"这真是市政府?"他忍不住拉住一个正要进门的大爷问道。大爷咧嘴一笑:"后生仔,没走错,这就是咱们信宜的衙门。"
这个场景让老张想起了二十年前的老家县城。但当他转身走出大院,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彻底懵了——马路对面是玻璃幕墙的写字楼,不远处信宜图书馆的流线型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更远处还能看见正在施工的万达广场塔吊。这种反差就像在一部老电影里突然插入了科幻片的场景。
信宜市机关大院的朴素程度确实令人惊讶。没有气派的门楼,没有森严的安检,市民可以自由进出。有人来办事,有人纯粹是进来借个厕所,还有人把车临时停在这里。院子里几棵老榕树投下大片阴凉,树荫下三三两两坐着歇脚的人,倒像是某个老社区的公共庭院。
"刚开始我们也觉得奇怪,"在信宜做了十年公务员的李科长说,"但后来发现这样挺好。老百姓来办事不用过五关斩六将,我们上班也轻松。"他指着办公室的老式吊扇笑道:"这玩意儿比我年纪都大,但用着挺凉快,没必要换。"
这种"抠门"作风背后,是信宜人特有的务实精神。这个户籍人口超150万的县级市,去年GDP达到680亿元,在广东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作为著名侨乡,信宜有超过50万华侨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说完全有实力盖几栋气派的行政大楼。
但信宜人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走进信宜教育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现代化校舍连成一片,总投资超过15亿元。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让很多地级市的重点中学都相形见绌。正在建设的玉都新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医院、学校、公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夜幕降临后,信宜的"小蛮腰"流云阁灯光璀璨。这座高128米的观光塔已经成为城市新地标,顶层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全城。塔下窦州里文创街上人头攒动,年轻人举着奶茶在网红店前打卡拍照。这样的场景很难让人联想到白天看到的那个"复古风"政府大院。
"政府大楼破点有什么关系?"在文创街开奶茶店的小林说,"我们店门口的路年年翻新,下雨从不积水。孩子上学走十分钟就到,晚上还能来这儿逛逛,这样的日子才叫舒服。"
这种务实作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信宜自古就是粤西通往广西的重要通道,商业贸易发达,培养出了当地人精打细算的性格。改革开放后,大批信宜人外出经商,又把赚到的钱带回家乡建设。据统计,近十年华侨回乡投资超过200亿元。
"在信宜人眼里,把钱花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才叫本事。"当地一位退休老干部说,"政府大楼再气派,老百姓用不上也是白搭。"这种观念在当地深入人心,就连来考察的上级领导也对这种务实作风表示赞赏。
不过也有年轻人持不同看法。在深圳工作多年的小王回信宜探亲时说:"政府形象也很重要啊,这么破旧的办公楼,外地客商来了第一印象就不好。"但当他看到老家新建的学校和医院后,又不得不承认:"这些确实比面子工程实在多了。"
这种争议恰恰反映了当下中国县域发展中的现实困境:有限的财政资金到底该优先投向哪里?是改善政府形象,还是夯实民生基础?信宜的选择或许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
走在信宜街头,你会发现这里的市政设施维护得格外用心。道路平整干净,绿化带修剪整齐,就连公厕都配备了洗手液和纸巾。这些细节上的用心,比一栋豪华办公楼更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当其他地方还在为"最美办公楼"争相攀比时,信宜人已经悟出了一个简单道理:政府的面子不在墙上,而在老百姓的笑脸上。就像那位在政府大院门口卖早餐的大妈说的:"他们办公楼破点怕什么?只要我孙子能上好学校,看病不用跑远路,这就是好政府。"
这种务实作风会不会成为更多地方的学习榜样?当发展理念从追求表面光鲜转向注重实质民生,或许我们的城市会变得更加宜居。毕竟,评价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最终还是要看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真实感受。
配资公司app.融胜配资.免费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